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实践中,开门教育就是叩开民心之门的“金钥匙”。只有让群众从“局外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全程参与者”,让学习教育成果在“阳光晾晒”中接受实践检验,才能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根群众土壤,真正落地生根、化风成俗。
搞好开门教育需要“真开门、开真门”
“闭门造车难成民心工程,自说自话难解群众心结”。“真开门”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。开门教育不拆除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“隔心墙”,让学习教育与民心民意同频共振,接上“地气”、充满“人气”,就不是“真开门”,就不能确保学习教育不虚、不空、不偏,也就不能赢得群众的衷心认可。
如果说群众的眼睛是最明亮的“镜子”,那么“开真门” 就是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标尺。“开真门”的关键,在于将群众监督纳入学习教育的全链条,让“群众出题—群众监考—群众评卷”成为常态机制。实践证明,当党员干部将学习教育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上,当群众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“主动评判”,学习教育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“可触及的幸福”。
党员干部怎样才能搞好开门教育,做到“开真门、真开门”,笔者认为需从思想认知、行动落实、制度机制等多维度发力,将群众路线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。
一是要做到开门纳谏,变“单向灌输”为“双向奔赴”
学习教育如果仅仅是党员干部“闭门学习”“内部自查”的“独角戏”,就难以摆脱“灯下黑”的困境。唯有发动群众、依靠群众,奏响党群携手的“交响曲”,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群众支持、群众力量。
要积极营造群众“沉浸式参与”氛围,让群众从“看客”变成“主角”。群众是学习教育的“出题人”“阅卷人”,而非“旁观者”。“闭门学文件,不如开门听呼声”,要通过邀请群众走进学习教育,提升群众参与热情,变会议室的“严肃议题”为百姓身边的“家常话题”,搭好沟通交流的有形之桥,以“开门”促“入心”。要克服“怕揭短亮丑”的心理,把群众监督视为改进工作的“镜子”,不怕群众“出难题、找碴子”。
要用好调查研究“传家宝”,在群众房前屋后听真言、察实情、找办法。经常性地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,走到百姓中间,学习教育就会更接地气、更有热气。要多深入基层、深入群众,于矛盾集中的地方“找题”,在群众皱眉的时刻“破题”,让学习教育的“靶向”对准百姓诉求的“靶心”。
要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所需所盼,让学习教育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民生改善成果。“说一千道一万,两横一竖就是干”,“开门教育”不是空泛口号,需要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、实际工作中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。只有切实回应群众所需所盼、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一桩桩民生实事,让群众在“摸得着的幸福”中感受学习教育的温度,才能确保学习教育真正走深走实走心。
二是要做到开门整改,变“内部循环”为“阳光晾晒”
学习教育真学假学、问题整改真改假改、干部作风真好假好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让学查改全过程接受群众的监督评判,以“晒”的过程推动“实”的践行,就是对应付思想、过关心态的有力宣战。
要用好群众意见“放大镜”。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”。工作中还存在哪些痛点难点,背后的问题症结在哪,群众感受最真切、意见最客观。党员干部只有诚恳让群众评判、自觉让群众监督,主动把“问题清单”摊开在群众面前,虚心接受“挑刺”“找茬”,让群众的“金点子”成为整改的“指南针”,才能把“病灶”找深、“病根”找透、整改方向找准。
要用好群众监督“望远镜”。要以群众“看得到、听得懂、督得上”的方式向群众通报整改进展情况,把“成绩单”摆在桌面,把“麦克风”对准群众,切实让监督在人民群众中推广开来,形成人人可监督、事事有监督的良好氛围。群众监督越广泛、越经常、越充分,问题整改就会越迅速、越彻底,学习教育成效也就越显著,造福群众的“里子”与学习教育的“面子”就会越相得益彰。
要用好群众评价“显微镜”。群众不满意,学习教育再“有声有色”,也是“自娱自乐”。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,将评价成效的“表决器”交到群众手中,始终坚持整改成效如何群众说了算、虚心接受群众评判。对群众不满意、整改不到位的坚决“返工”“补课”,以“群众阅卷”倒逼“真改实改”,推动党员干部变“要我改”为“我要改”。通过把“问题清单”变成“满意账单”,让作风建设的成果真正落到实处,实现思想与行动的双重蜕变。
三是要做到开门建制,变“一时之策”为“制度长治”
当前,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还存在不少盲点漏洞,“制度空转”的不良现象依然客观存在。开门教育的落脚点,在于让制度之“门”常新常开,以“制度之绳”系住“长效之锚”,不断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“一阵风”变为“平日功”。
要做好总结,及时固定好经验好做法。切实把社会期盼、群众智慧、专家意见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整合,总结形成学习教育过程中群众认可的经验做法。把群众认可的“解题密码”提炼为制度规范,让“办成一件事”升级为“解决一类事”,将“点状经验”织成“系统网络”。
要着眼长远,推动学查改常态化长效化。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,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既要立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,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,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,变“运动式整改”为“制度性护航”,在常和长、严和实、深和细上下功夫,让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在“制度防火墙”前无处遁形。
要创新方法,挖掘更深层次机制问题。要畅通群众参与制度建设的渠道,从群众的真知灼见中汲取灵感、发现当前形势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出现的新形态、新变化,堵塞好制度漏洞、防止反弹回潮、死灰复燃。要注入“科技动能”,借助大数据分析群众诉求的“高频词”,运用人工智能扫描制度执行的“风险点”,用“智慧监督”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提供“永不生锈”的动力引擎。
开门教育,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,也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,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。当机关大院向群众敞开大门,整改情况向社会全面公开,制度设计向民意倾斜靠拢,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张“金色名片”就会越擦越亮。党员干部唯有以“开门”的胸襟纳民意,以“钉钉子”的精神抓落实,才能答好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这道永恒的考题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。(东湖镇纪委 厉欣林)